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科研动态 >> 正文
科研动态
我院曹洪敏博士在天文学顶级期刊ApJ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
发布时间: 2025-07-08  浏览次数:

近日,天文学顶级期刊ApJL(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,中科院1区top)发表了我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曹洪敏博士在低质量黑洞X射线双星暂态喷流VLBI观测方面的最新进展。低质量X-ray双星是天空中的一类暂现源,其主星是一颗恒星质量黑洞或者中子星,其伴星是一颗质量小于一个太阳质量的主序星或者演化的恒星(见图1,左图)。黑洞低质量X射线双星(主星是黑洞)具有非常规则的谱态演化。这类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宁静态(quiescent state),偶尔进入爆发态。在爆发态期间,源的谱态通常会从低硬态(hard state),经由硬的中间态(hard intermediate state)和软的中间态(soft intermediate state),演化至高软态(soft state),再经由低光度的中间态回到宁静态(见图1,右图)。整个过程持续几个月或者数年。

2023年8月份,Swift/BAT卫星发现了一颗新的非常明亮的X射线暂现源SwiftJ1727.8–1613。随后大量的多波段的观测将这颗源分类为一颗黑洞低质量X射线双星候选体。天文团队曹洪敏博士牵头申请了一个历元欧洲VLBI网(European VLBI Network,EVN)观测。观测在2023年10月5号12点半开始,持续6个小时。VLBI可看作一个相机,但不像光学相机直接观测图像,VLBI观测的是图像的傅立叶变换,即可见度数据:将可见度数据校准之后,再通过逆傅立叶变换得到源的图像。VLBI网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射电望远镜(或称天线)组成,高质量成图,对望远镜的分布有很高的要求。欧洲VLBI网由分布在欧洲,中国,南非的望远镜组成。欧洲天线与南非的Hartebeesthoek(Hh)天线之间缺少天线分布,这为结构复杂、并且快速变化的源的高质量成图造成了困难。

研究人员通过巧妙分析源的可见度数据,获得了源的流量密度和结构变化的信息:在6个小时的观测过程中,目标源经历了大幅的射电光变(图2上图中的紫色、灰色数据点);Hartebeesthoek基线的可见度幅度(图2上图中的红色数据点)显示了规则的震荡,说明伴随着光变,目标源发生了相对论性等离子团块的抛射,团块运动的视速度达到0.6倍的光速。据此,研究人员对喷出等离子题团块的多普勒因子,动能,团块膨胀速度,以及团块内部磁场等参数做了估计。本次EVN观测发生在一个持续4天左右的大的射电闪耀活动期间,在6个小时的观测时间内看到团块抛射,说明在此期间类似的团块抛射应该相当频繁。

本工作对抛射成分的运动学和能量学进行了直接的观测限制,在喷流功率估计和暂态喷流的VLBI数据处理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。曹洪敏博士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,该工作的合作者分别来自:瑞典Onsala天文台,匈牙利Konkoly天文台,澳大利亚Curtin大学,意大利射电天文研究所,新疆天文台,上海天文台,以及常州工学院。本工作在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计划(Grant No. 25A160001)等项目资助下完成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iopscience.iop.org/article/10.3847/2041-8213/ade0ab

(撰稿:曹洪敏 一审:郑敏, 二审:刘伟民, 三审:赵纲领)

下一条:我校召开202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申报论证会

版权©所有: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 地址:商丘市文化中路298号 联系电话:0370-2592843 传真:0370-2592200  豫ICP备05004423号